至睦州

一带沧波两面山,扁舟中去几时还。
浮生多半在离别,此意明知未肯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至睦州》是宋代蔡襄的作品

《至睦州》作为一首五言律诗,由宋朝文学家蔡襄所作。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在睦州山水中的感概,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离别人生的深刻理解。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原文
  • 第一联:“一带沧波两面山”描述了睦州周围水波荡漾、两岸山峦叠嶂的自然景观。
  • 第二联:“扁舟中去几时还”反映了诗人乘坐小船离去时的不舍与期盼。
  • 第三联:“浮生多半在离别”表达了人生多有别离之痛,离别常常伴随着生命的起伏。
  • 第四联:“此意明知未肯闲”显示了诗人虽然心知离别难免,但仍不愿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和期待。
  1. 注释
  • 沧波:指深而广的波浪。
  • 扁舟:小舟,这里指船。
  • 浮生:即飘浮不定的生命。
  • 去时还:离开时是否能回来。
  1. 作品赏析
  • 情感表达: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切感受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 艺术手法:《至睦州》采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自然的壮阔与人的情感细腻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 语言风格:简洁而含蓄,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
  1. 评析
  • 思想深度: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 艺术成就:诗歌结构严谨,用词精确,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宋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1. 写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朝,一个文学艺术繁荣的时代。
  • 个人经历:诗人蔡襄因政治原因被贬至睦州,这段经历可能影响了他后来的诗歌创作,使得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离愁别绪。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至睦州》作为蔡襄的代表诗作之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后世评价:历代学者和文人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语言优美、意境高远。

《至睦州》是宋代蔡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受和领悟,也体现了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