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其六

碧溪曾寄流红字。忍话当时事。
重来种种尽堪悲。有酒盈杯、聊为故人持。
夜闲剪烛西窗语。怀抱今如许。
尊前莫讶两依依。绿鬓朱颜、不似少年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虞美人 其六》是一首由王洪创作的词。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和特点:

  1. 作者简介
  • 王洪,明朝诗人,具体生平不详,但可以推测他是一位对文学有深厚兴趣的文人。
  1. 作品原文
  • 今夕复何夕,闻彼将士歌。中夜为之惊,楚声一何多。茫茫阴陵道,烈风吹崇阿。慨慷一悲啸,洪水振层波。玄云结重阴,飞鸟不敢过。天其亡我乎,虞兮可奈何。
  1. 诗歌鉴赏
  • 情感表达:这首诗通过对夜晚将士歌声的描述,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忧虑和不安。”今夕复何夕”,”中夜为之惊”展现了诗人在深夜听到歌声时的惊恐和不安。
  • 景象描绘:诗中“茫茫阴陵道”和“烈风吹崇阿”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战场上的景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烈风振层波”和”玄云结重阴”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增强了诗歌的氛围感。
  • 哲理思考:诗中的“天其亡我乎”反映出诗人对于命运和战争的思考,以及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关系的深刻反思。”虞兮可奈何”更是表达了诗人对无法改变现实局面的无奈和悲观。
  • 艺术手法:整首诗采用了比兴、比喻和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尤其是”慨慷一悲啸,洪水振层波”等句子,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的激烈场面,也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和愤怒。
  1. 历史背景
  •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清朝末年,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了这首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1. 文化价值
  • 《虞美人 其六》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王洪的《虞美人 其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情感,还能深入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状态,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