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舟至至德观

风细樯高去路迟,晓烟秋色正霏微。
弯环沙觜村市井,突兀江心古钓矶。
涌月小轩无尽藏,参天老桧不胜围。
山川好处都输与,不是缁袍即羽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发舟至至德观》是宋代诗人赵善括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对该诗的详细解析:

  1. 作者介绍
  • 赵善括,字无咎,号应斋,为宋宗室,居隆兴。他进士出身,曾为常熟令,官至岳州漕帅佐。工诗词,与辛弃疾等文人有交往,他的词风亦近。此外,他还著有《应斋杂著》。
  1. 诗歌原文
    风细樯高去路迟,晓烟秋色正霏微。
    弯环沙觜村市井,突兀江心古钓矶。
    涌月小轩无尽藏,参天老桧不胜围。
    山川好处都输与,不是缁袍即羽衣。

  2. 诗意分析

  • 风细樯高去路迟:描述清晨微风中高高的船帆和缓慢前进的情景,暗示着旅途中的宁静与思索。
  • 晓烟秋色正霏微:描绘了早晨薄雾缭绕、秋风瑟瑟的秋天景色,营造出一种朦胧而静谧的氛围。
  • 弯环沙觜村市井:展现了海边村庄的宁静与美丽,以及渔民的生活场景。
  • 突兀江心古钓矶:通过“突兀”一词,形容江心古钓矶的险峻与独特,给人一种震撼之感。
  • 涌月小轩无尽藏:月亮在小轩中显得无限美好,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 参天老桧不胜围:描述了高大古老的柳树,尽管枝繁叶茂,但仍难以承受风雨,比喻人生或事物的坚韧与不屈。
  • 山川好处都输与: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留恋。
  • 不是缁袍即羽衣:以缁袍和羽衣代表僧人和道士的形象,反映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超脱和追求。
  1. 文化背景
  • 《发舟至至德观》创作于宋代,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相对开放,文人墨客之间常有诗词歌赋的交流。赵善括的这首诗可能也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1. 艺术特色
  • 《发舟至至德观》在艺术上具有以下特点:
  • 使用了传统的七言律诗形式,韵律严谨,节奏感强。
  • 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手法,如“弯环沙觜村市井”、“涌月小轩无尽藏”,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 语言简练而有力,既有细腻的描写,也有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赵善括的文学功底。
  •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传达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1. 历史评价
  • 《发舟至至德观》虽然在现存文献中并未留下详细的评论,但其作为宋代诗歌的一部分,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地位。
  • 该诗的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是研究宋代文学和诗歌的重要作品之一。

《发舟至至德观》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宋代诗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宋代诗歌的艺术特色,也为研究宋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