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扫易斋先生墓 其一

行乐今非少壮时,一樽聊以酹吾师。
只鸡岂敢方前辈,下马犹能慰所思。
原上松杉新种植,望中桃李半披离。
归途剧饮赓新句,颠倒纶巾不自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拜扫易斋先生墓》是宋朝诗人赵孟坚的著名诗作,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先师的深深怀念,也体现了他对友情和师道的重视。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 行乐今非少壮时,一樽聊以酹吾师: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现在已非年轻时期,只能借酒消愁地纪念先师。
  • 只鸡斗酒礼虽微,苦雨终风志不移:虽然只是简单的祭品和酒水,但表达的是诗人即使物质条件有限,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志向。
  • 卧病已辜寒食约,践盟犹及小春时:这里反映了诗人因病未能参与寒食节的祭祀活动,但仍坚持在春天到来之前完成对先师的承诺。
  • 老怀伤感浑如旧,同舍追陪尚可期:尽管岁月流逝,但对朋友的思念和期待依然如故,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团聚的期盼。
  1.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此诗运用了典型的宋诗风格,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情感真挚而深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 情感表达:全诗贯穿着对先师的缅怀和对友情的珍视,既有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生活的展望,情感层次丰富而深刻。
  1. 诗歌背景
  • 创作年代:此诗创作于宋朝,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传统礼仪的遵循与对师道的尊重。
  • 作者介绍:赵孟坚,字子昂,号东泽,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歌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和政治理想,此诗便是其作品中的佳作之一。
  1. 诗歌主题
  • 师道传承:此诗不仅是对先师的缅怀,也是对师道的一种传承,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对教师的尊敬。
  • 友情珍贵:通过描写和朋友之间的追忆与期待,表达了友情的珍贵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1. 文化意义
  • 儒家思想:这首诗体现了儒家“尊师重道”的核心思想,通过对先师的纪念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维护。
  • 文学价值:作为宋朝的文学作品,此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为后人了解宋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 现代影响
  • 学术研究:学者们在研究宋代文学时,经常引用赵孟坚的这首诗,因为它不仅展示了宋代诗人的艺术风格,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
  • 教育启迪:这首诗在当代仍具有教育意义,它提醒人们要珍惜师生情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它也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保持信念,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拜扫易斋先生墓》作为宋朝诗人赵孟坚的代表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展现了极高的成就,也在情感上给予后人深刻的启示。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宋代文学的魅力,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对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