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照禅师道场

重到招提十七年,吟题墨色又成嫣。
蟠虬老桧枝垂舞,像刻前碑石载镌。
留赋纵然常满壁,玄机竟莫悟枯禅。
道场法子丛居盛,奚复芦花施钓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照禅师道场》是南宋诗人赵孟坚所作的一首诗,通过对禅师道场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佛法感悟的深沉思考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赵孟坚是南宋宗室,宋太祖十一世孙。生于庆元五年(1199),卒于景定五年(1264)或咸淳三年(1267)。字子固,号彞斋居士,浙江湖州人。据记载,赵孟坚重到招提十七年,吟题墨色又成嫣。他不仅多次访问禅师道场,而且对其中的景象和氛围有着深刻的感受和体验。因此,《题照禅师道场》的创作背景可以认为是他对禅宗修行和内心世界的深度反思和体悟的结果。

  2. 诗歌原文及赏析:《题照禅师道场》的原文如下:“重到招提十七年,吟题墨色又成嫣。蟠虬老桧枝垂舞,像刻前碑石载鎸。留赋纵然常满壁,玄机竟莫悟枯禅。道场法子丛居盛,奚复芦花施钓船。”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富有哲理的语言,展现了禅宗修行的独特魅力和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不仅关注禅师道场的自然景观,更深入探讨了佛教教义中的精神内涵和修行的意义。

  3. 写作手法:在《题照禅师道场》中,赵孟坚采用了多种手法来表达自己对禅宗修行的理解和感悟。例如,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蟠虯老桧和前碑石等,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同时,他也通过留赋、像刻等意象,表达了对禅宗教义的深刻理解。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留赋纵然常满壁”与“玄机竟莫悟枯禅”,既展示了禅宗修行的艰辛,也揭示了佛教精神的核心价值。

《题照禅师道场》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次心灵之旅。它不仅展示了禅宗修行的魅力,也反映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入思考和体悟。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看到赵孟坚如何通过艺术的形式传达内心的哲学思考,以及如何在禅宗的修行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和心灵的宁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