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武兴解舟

寂寞黄昏古渡头,凄然秋思满汀洲。
卧薪要复中原地,载荻先烧强虏舟。
席胜长驱如朽拉,老师何苦更迍留。
义旗直指兵无血,剩活千人世世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武兴解舟》是宋代诗人赵希逢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黄昏古渡头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收复中原的渴望和对强虏的愤懑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词原文

寂寞黄昏古渡头,凄然秋思满汀洲。
卧薪要复中原地,载荻先烧强虏舟。
席胜长驱如朽拉,老师何苦更迍留。
义旗直指兵无血,剩活千人世世侯。

  1. 作品赏析
  • 诗的前两句“寂寞黄昏古渡头,凄然秋思满汀洲”通过对夕阳余晖映照下的古渡头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而深沉的氛围。这种氛围不仅衬托了作者内心的忧郁和无奈,也预示着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 接下来的两句“卧薪要复中原地,载荻先烧强虏舟”则表达了作者的决心和行动。他立志要恢复故土,不惜采取一切手段来对抗敌人。这不仅显示了作者的勇气和坚定,也反映了当时民族矛盾的尖锐和社会现实的逼迫。
  • “席胜长驱如朽拉,老师何苦更迍留。”表达了对当前局势的不满和批评。他认为当前的领导者过于谨慎,没有果断的行动和勇气来面对挑战,导致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
  • “义旗直指兵无血,剩活千人世世侯”则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看法和态度。他认为战争不应该是为了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而应该为了国家的和平与繁荣。他主张通过非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流血牺牲。
  1. 写作背景
  • 赵希逢(生卒年不详)是宋宗室,太祖四子秦王德芳八世孙。理宗淳祐间,以从事郎为汀州司理。他的词见《诗渊》第二十五册,但目前没有找到其他关于赵希逢的其他资料。赵希逢的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了解。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情感表达力。通过对景物的生动描绘和情感的深刻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
  • 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起承转合的方式,首句点题,接着展开叙述和议论,最后总结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整首诗更加紧凑有序,容易让读者理解和接受。

《和武兴解舟》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激昂慷慨的诗歌。它不仅是赵希逢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那个时代历史背景下的产物。通过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的社会状况以及人们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