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签判丈喜雪二首 其二

鬓非丝素白,颜是酒争红。
献瑞吾无与,哦诗且课功。
要携藜杖出,安得冻泥通。
事已空梁苑,公今亦醉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签判丈喜雪二首 其二》是宋代诗人赵蕃的作品。下面将围绕作品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1. 作者介绍
  • 赵蕃,宋代著名诗人,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谥文节。他的诗作中多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其文学成就在宋代颇受推崇。
  1. 诗歌原文
    云蔽初疑雨,云开复似晴。
    北风何自起,南雪骤能成。
    沴气应无作,东郊看有耕。
    怨咨怀往咎,欢喜见今情。

  2. 诗歌赏析

  • 艺术特色:赵蕃的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次韵签判丈喜雪二首 其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雪景。首句“云蔽初疑雨,云开复似晴”通过对比描绘出天空由阴到晴的变化,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北风何自起,南雪骤然成”则表达了对突如其来的降雪的惊奇与赞叹。
  • 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诗人的情感波动,既有对自然变化的惊叹,又有对人间冷暖的体察。“怨咨怀往咎,欢喜见今情”,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和现在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过去的遗憾也有对现状的喜悦。
  • 社会意义:赵蕃的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通过对雪景的描绘,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气象变化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1. 历史背景
  • 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金兵屡次南下,导致北方边境地区战火频仍,而南方相对安定。在这样的背景下,赵蕃的这首诗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心理——既忧虑未来战事,又庆幸当前安稳。
  1. 文化传承
  • 赵蕃的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展现了宋代文人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的特点,体现了文人对社会和谐稳定的期望。

赵蕃的《次韵签判丈喜雪二首 其二》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作,更是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能领略到赵蕃的文学才华,还能深入理解宋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