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林信州

岭近梅花开已多,水南梅事又如何。
使君假日曾游否,客子临风空屡哦。
好士何妨勤下榻,丰年那有拙催科。
倦游我亦怀三径,何况传闻政免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林信州》是宋代诗人赵蕃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赵蕃的诗艺和思想,还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社会现状。

赵蕃(1143-1229)作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创作涵盖了多种体裁和题材。其中,《寄林信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后人研究和传颂的经典之作。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背后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信息。

从诗歌内容来看,《寄林信州》描绘了作者在特定季节中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岭近梅花开已多,水南梅事又如何。”这两句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梅花盛开情况,展现了诗人对家乡自然风光的怀念之情。同时,通过对使君假日游历、客子临风咏叹等场景的刻画,传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与隐居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矛盾情绪。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从艺术手法上看,《寄林信州》运用了典型的宋诗表现手法。特别是“好士何妨勤下榻,丰年那有拙催科”中的比喻和反问,既展示了诗人的智慧和幽默感,又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评。这种巧妙的语言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诗歌更加引人入胜。此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如“岭近梅花开已多”、“水南梅事又如何”,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的手法,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更是一种深层的情感抒发和文化意蕴的传递。

从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来看,《寄林信州》的创作背景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赵蕃作为南宋时期的文人,其诗歌创作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体验,更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背景紧密相连。例如,“好士何妨勤下榻”一句,暗含了作者对于当时官场中某些官员不务正业、贪图安逸的讽刺与批评。而“丰年那有拙催科”则反映了他对农民辛苦劳作却遭受苛政的同情和忧虑。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品质和价值观,也反映了他对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的关注。

《寄林信州》不仅是一首艺术价值极高的诗歌,也是一部反映宋代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为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