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道中用邢子中丈旧韵

山川曾是避秦馀,何得真成画不如。
想象曾闻昔所赋,经行为记我今初。
欲知赋役无逃遁,看取耕桑映密疏。
雨笠烟蓑春正好,盍抛手板便从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桃源道中用邢子中丈旧韵》并非是现代文学作品,而是宋代时期的赵蕃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将从多个角度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赵蕃(1143年—约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因避讳而改字公迈,又号老圃,汉族,隆州蜀人。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金石学家,尤以诗歌见长,被誉为“南宋四大诗人”之一。

  2. 作品原文
    山川曾是避秦余,何得真成画不如。
    想象曾闻昔所赋,经行为记我今初。
    欲知赋役无逃遁,看取耕桑映密疏。

  3. 诗作背景:赵蕃在《桃源道中用邢子中丈旧韵》中表达了他对古代桃源景象的怀念与向往。诗中的“桃花源”典故源自《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理想世界。赵蕃通过这首诗,试图表达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4.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语言平实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展现了赵蕃朴实无华的风格。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和谐社会的理想追求和个人情感的抒发。此外,诗中的对比手法也非常明显,如将“真成画不如”与“想象曾闻昔所赋”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5. 历史价值:赵蕃的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历史和现实的关注。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状况。

《桃源道中用邢子中丈旧韵》是一首富有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的古诗。通过对这首诗的介绍,不仅能了解到宋代诗人赵蕃的才情和思想,还能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变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