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曾是避秦馀,何得真成画不如。
想象曾闻昔所赋,经行为记我今初。
欲知赋役无逃遁,看取耕桑映密疏。
雨笠烟蓑春正好,盍抛手板便从渠。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山川曾是避秦馀”
  • 注释:秦代末期,由于战乱,许多人为了避难而离开原居地。
  • 译文:“曾经的山水是因逃避秦朝而隐居的地方。”
  1. “何得真成画不如”
  • 注释:意指那些避世隐居的山水,在文人画家笔下,可能显得不及真实世界的美景。
  • 译文:“为何真实的山水美景,不能比作绘画中的美?”
  1. “想象曾闻昔所赋”
  • 注释:这里提到了诗人对过去有人描绘这些山水景色的记忆。
  • 译文:“我曾在想象中听到过古人对这一带的赞美之词。”
  1. “经行为记我今初”
  • 注释:诗人通过“经行”(行走)的方式,来亲身体验和记录这片山水。
  • 译文:“我现在重新走过这条道路,用脚步去记录这片山水的美景。”
  1. “欲知赋役无逃遁”
  • 注释:这里反映了诗人对于逃避现实困苦、追求理想生活的态度。
  • 译文:“想要了解那些逃避赋税徭役的人,他们是怎样选择不逃亡的。”
  1. “看取耕桑映密疏”
  • 注释:诗人观察到农田和桑树的茂盛程度,以此来比喻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 译文:“看看那耕作与桑蚕交织的景象,就知道社会是多么和谐。”
  1. “雨笠烟蓑春正好”
  • 注释:描述了一幅春日雨后的乡村景象,农人们戴着雨具,穿着蓑衣在田间劳作。
  • 译文:“雨后春光正好,可以看到村民们戴着雨斗,披着蓑衣,在田间劳作。”
  1. “盍抛手板便从渠”
  • 注释:这里的“手板”可能是古代的一种打击工具,象征着放下手中的工具,享受大自然的宁静。
  • 译文:“何不放下手中的手板,就随性而为,享受这春天的美好时光?”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避秦隐居之地的自然景观的描述和对历史往事的回忆,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纷扰、追求自然和谐的理想生活态度。诗人用“雨笠烟蓑”这样的细节描绘了春日乡村的美丽画面,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关系。整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既展示了诗人对美好自然风光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