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孙子进子肃于黄堰

茅屋啼鸡日过中,小舟随问曲能通。
遥遥黄堰忽重到,落落白头今一翁。
别后每怀音问阔,见时还许笑言同。
倡予和汝平生事,惆怅春风又起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访孙子进子肃于黄堰》是一首宋朝的诗词,作者是赵蕃。这首诗通过对孙子和子肃的访问,展示了两位老者深厚的友情和生活情趣,同时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郑州人后侨居信州玉山。他是宋朝的著名文学家,以诗歌见长。他的诗风受颜真卿、李建中、苏舜钦、苏轼、黄庭坚等多位文人的影响,崇尚清道刚劲的尚意书风。
  1. 诗词原文
    茅屋啼鸡日过中,小舟随问曲能通。
    遥知黄堰忽重到,落落白头今一翁。
    别后每怀音问阔,见时还许笑言同。
    倡予和汝平生事,惆怅春风又起鸿。

  2. 作品赏析

  • 情感表达:此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两位老者的深深敬意和怀念。特别是“落落白头今一翁”一句,描绘了两位老者的风采,展现了他们历经沧桑仍不失本色的精神风貌。
  • 艺术手法:诗中的“遥知黄堰忽重到,落落白头今一翁”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遥知”与“落落”形成鲜明的对照,既突出了时间带来的变迁,也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1. 背景信息
  • 这首诗创作于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当时赵蕃已经是一位退休的官员。他通过这首诗向孙子和子肃表达了自己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 赵蕃在晚年仍然保持着对诗歌创作的热忱,他的诗作在南宋时期具有重要影响,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访孙子进子肃于黄堰》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作,它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情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