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日学诗才得穷,人穷乃复愧诗工。
如公久已独步外,顾我何堪猥诵中。
岁晚人家方墐户,地长客子尚飘蓬。
如闻深讲救荒政,忍使箪瓢独屡空。
别范建康
介绍
《别范建康》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赵蕃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赵蕃(1143年-1219年),字昌父,号章泉,生于南宋时期的郑州,后因避战乱南渡而定居于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学者,还是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别范建康》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赵蕃的诗歌才华和他对于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文人的生活状态。
在深入解读《别范建康》之前,首先需要了解赵蕃的生平背景以及他的文学成就。赵蕃早年跟随刘清之学习,后通过曾祖的恩典补任为州文学,并担任过浮梁尉、连江主簿等职务。虽然这些官职并未能让他得到满意的生活,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学问的追求,最终成为一位以诗名世的学者。
《别范建康》的全文如下:
早日学诗才得穷,人穷乃复愧诗工。
如公久已独步外,顾我何堪猥诵中。
岁晚人家方墐户,地长客子尚飘蓬。
如闻深讲救荒政,忍使箪瓢独屡空。
首句“早日学诗才得穷”揭示了赵蕃早年苦学诗歌却陷入贫困的境况;接下来“人穷乃复愧诗工”,表达了在困厄中对自己诗歌才能的感慨。第二句“如公久已独步外”表达了对朋友范建康才华与地位的敬仰;而“顾我何堪猥诵中”,则反映了诗人自身境遇的无奈与辛酸。最后两句“岁晚人家方墐户,地长客子尚飘蓬”描绘了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寄托了他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最后一句“如闻深讲救荒政,忍使箪瓢独屡空”更是透露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以及在艰难困境中所抱持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
《别范建康》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赵蕃对于人生、理想和现实之间矛盾冲突的一种反映。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宋代诗人的生活面貌及其文化心态。在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都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和精神的困境。赵蕃通过诗歌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
《别范建康》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历史和文化层面上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也可以从中汲取面对困难时坚持自我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