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端知自结融,可须琢刻见玲珑。
涪翁不作东莱死,安得斯文日再中。
琛卿论诗用前韵示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琛卿论诗用前韵示之》是北宋文学家苏辙所作的一篇散文。该文以议论为主,夹叙夹议,先提出“诗有别材,不待问而自见”,然后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指出诗歌的“别材”是作者的人格与修养。
文章开头,苏辙就提出“诗有别材,非关学也”。接着用曹丕的话来证明他的观点,说曹丕在作《典论》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然后,他用自己作《和子由雪中登天柱岭》一诗的经历来说明,他的诗才不是天生就具备的。
苏辙认为,诗歌的“别材”是作者的人格与修养。他通过自己的经历来证明这个观点,说他在登天柱岭时,看到雪景非常美丽,于是写了一首诗。但当他回到朝廷后,发现这首诗被贬为“郊岛”派诗人的作品,这让他感到非常难过。后来,他读了王安石的《元日》一诗,觉得王安石的诗写得更好,于是他决定向王安石求教。
王安石看了苏辙的诗,觉得不错,但仍然没有达到自己水平。因此,王安石给苏辙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某近日得句,颇恨其非工。又恨子由在远,不能同共商议。”意思是说,我近来得到了一句好诗,但感觉还不太成熟;同时,我也想念子由,希望能与他一起商量修改诗句。
苏辙收到这封信后,非常高兴。他认为,王安石能够如此谦虚地请教他,说明他对自己诗歌的评价很高。于是,他决定向王安石请教如何写好诗。
苏辙与王安石的关系非常好。他们经常互相切磋诗歌艺术,交流创作心得。在《和子由雪中登天柱岭》这首小诗中,苏辙借鉴了王安石的一些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