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题越州光孝观壁

小槛丛花未肯香,客中我亦忘重阳。
要酬风雨满城句,旱合四郊尘政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题越州光孝观壁》是宋朝诗人赵蕃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围绕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赵蕃,字昌朝,号章泉,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赵蕃的诗歌创作深受其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展现了他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注。在政治生涯中,他积极参与抗金斗争,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2. 诗词原文:小槛丛花未肯香,客中我亦忘重阳。要酬风雨满城句,旱合四郊尘政黄。

  3. 诗句解析:首句“小槛丛花未肯香”描绘了诗人在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光孝观壁上所见到的景象。这里的“小槛”指的是观壁上的栏杆,而“丛花”则指的是盛开的花木。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表达了即使在这样美丽的景致面前,自己依然无法被吸引,心境与外界自然美景产生了某种程度的疏离。

  4. 诗中意境:第二句“客中我亦忘重阳”进一步透露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漠。这里的“重阳”是指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通常与登高赏菊等习俗相关联。然而,对于身处异乡、远离家乡的诗人来说,重阳节的庆祝活动似乎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思乡之情。

  5.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悟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在风雨飘摇的时局下,诗人不仅未能找到慰藉,反而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国家的艰难和百姓的苦难。诗中的“要酬风雨满城句”,意味着诗人试图以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慨,而“旱合四郊尘政黄”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腐败和民不聊生的状况。

《九日题越州光孝观壁》不仅是赵蕃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社会现实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学作品来反映并批判现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