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应庵次季承韵

祇思借榻寻僧屋,不悟山行亦已深。
异日重来应记路,断塍穷处转松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应庵次季承韵》是宋代文学家赵蕃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作品:

  1. 作者背景
  • 赵蕃简介: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郑州人,后侨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他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著有《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乾道稿》二卷,对书法和书学有着深厚的造诣,推崇清道刚劲的文人尚意书风,受颜真卿、李建中、苏舜钦、苏轼、黄庭坚的影响较大。
  1. 原文及译文
  • 原文:《宿应庵次季承韵》——只思借榻寻僧屋,不悟山行亦已深。异日重来应记路,断塍穷处转松林。
  • 翻译:只想到找个地方借住,却没意识到已经深入山林。如果将来再次来访,一定要记住这条路,在断垣残壁的地方转进松树林中。
  1. 诗中意象
  • 借榻寻僧屋:诗人通过“借榻”这一行为表达了他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与僧人交流的渴望。
  • 山行深:“山行”指的是登山或徒步旅行,“深”则表示深入或深远。在这里,它描绘了诗人深入山林的体验,表达了他在自然中的探索和感悟。
  1. 写作背景
  • 创作时间:这首诗是在赵蕃居住在杭州时所作,当时他居住在应庵寺,而“次季承韵”则是对这次旅行经历的一种回顾和总结。
  • 创作缘由:赵蕃以应庵为题,可能是为了表达他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以及对心灵修行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在现实生活中对自然和禅宗思想的追求。

《宿应庵次季承韵》是一首充满禅意和自然美的七言绝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