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有八夜与审知同宿塔山次审知韵

初期半山来,已止辄复上。
山游更同君,兼取鱼熊掌。
向来观极南,屡作此山想。
那知有今日,谈笑得纵赏。
谢公彼何人,诗声擅霄壤。
得非山川行,于以助其长。
逐人易浮沉,与物多俯仰。
政当恨未立,安曰悟已往。
萧萧烟云变,浩浩风雨响。
世岂乏此观,身由居苍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五月十有八夜与审知同宿塔山次审知韵”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当时王维与友人刘辟、张旭同游于江夏太守崔少府之宅,共赏明月,饮酒赋诗,并留宿于塔山之上,共同创作了这首意境深远的诗歌。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品内容
  • 起兴:首句“五月十八夜”点明了时间的设定,为全诗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稍带忧伤的氛围。
  • 月夜:“与审知同宿塔山”,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度良宵的情景,展现了友情和浪漫情怀。
  • 主题:诗人在此夜的创作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
  1. 艺术手法
  • 意象:王维巧妙地运用了“塔山”“明月”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哲思的艺术空间。
  • 修辞: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富有音乐性,更添情感深度。
  • 节奏:诗歌在结构上采用了四言为主的形式,形成了整齐的节奏感,使得诗歌朗朗上口,便于传诵。
  1. 文化价值
  • 历史背景:王维生活在唐代盛世,社会繁荣,文人墨客辈出。他的作品中蕴含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和审美追求。
  • 思想内涵:这首诗不仅仅是对美好夜晚的赞美,也是对友情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王维的《五月十八夜与审知同宿塔山次审知韵》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受到后世赞誉,更以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影响了无数读者。这首诗不仅是王维个人创作生涯中的佳作之一,也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学习,可以更好地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