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半山来,已止辄复上。
山游更同君,兼取鱼熊掌。
向来观极南,屡作此山想。
那知有今日,谈笑得纵赏。
谢公彼何人,诗声擅霄壤。
得非山川行,于以助其长。
逐人易浮沉,与物多俯仰。
政当恨未立,安曰悟已往。
萧萧烟云变,浩浩风雨响。
世岂乏此观,身由居苍莽。

【解析】

此诗是作者与朋友同宿一山,因感时事而作的一首咏怀之作。

首联:在半山中来,已止复上,山游更同君,兼取鱼熊掌。

“初期半山来”指诗人初到此地,还未完全适应新的生活和环境。“已止辄复上”表明自己不能安于现状,仍时时向往着更高的生活。“山游更同君,兼取鱼熊掌”意思是说,在游览的过程中,还不忘与友人共度欢乐时光,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购买珍贵的物品作为礼物送给友人,以表达对友人的深厚友谊。

颔联:向来观极南,屡作此山想。

“向来观极南”表明了诗人对自己过去生活的怀念和感慨,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屡作此山想”则进一步说明自己对这次旅行的期待之情。

颈联:那知有今日,谈笑得纵赏。

“那知有今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生活的无奈和惋惜;而“谈笑得纵赏”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在美好时光的珍惜和享受。

尾联:谢公彼何人,诗声擅霄壤。

“谢公”指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诗声擅霄壤”则表达了诗人对李白诗歌的赞美和推崇之情。

【答案】

五月十有八夜与审知同宿塔山次审知韵

初期半山来,已止辄复上。

山游更同君,兼取鱼熊掌。

向来观极南,屡作此山想。

那知有今日,谈笑得纵赏。

谢公彼何人,诗声擅霄壤。

得非山川行,于以助其长。

逐人易浮沉,与物多俯仰。

政当恨未立,安曰悟已往。

萧萧烟云变,浩浩风雨响。

世岂乏此观,身由居苍莽。(注释)

译文:

当初我在半山腰来,已经停歇又登上高处。

山上游玩更与你同行,还得到过鱼和熊掌。

以前常常眺望极南边,多次设想过这座山。

哪里想到今天能实现,谈笑间尽情欣赏。

谢公是什么人啊?他的诗声传遍天下。

如果不是他擅长写景抒情,怎么能够写出如此动人的诗篇。

随着人不断浮沉,与万物多有高低不同。

应该为不能立足社会而感到遗憾,为什么又自认为已经懂得了人生的道理。

萧萧风起云变,浩浩雨声响起。

世间哪有缺少这风景的地方,只是我身处在这荒凉的野外而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