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博愚斋

王郎立志谁能儗,适远宁为中道止。
愚斋之名岂真愚,用心盖欲师颜子。
圣门之徒三千人,回独好学学何事。
箪瓢陋巷不自贫,看此力量如何尔。
愿君勿作岁月计,有为要之亦若是。
它年究竟所归宿,莫负名斋本来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王彦博愚斋》是宋朝诗人赵蕃的作品,表达了对王彦博的赞赏与思考,以及作者自己对学术修养的向往。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作者简介: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朝,号东瓯,温州乐清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和思想家,被誉为“宋诗殿军”。他的诗作多反映现实生活,语言朴实而富有韵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原文节选
  • 王郎立志谁能似,适远宁为中道止。
  • 愚斋之名岂真愚,用心盖欲师颜子。
  • 圣门之徒三千人,回独好学学何事。
  1. 作品赏析
  • 立意高远:《王彦博愚斋》中的“适远宁为中道”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选择。他并不追求高远的成就,而是选择了一条适中的道路。这种选择体现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在修养的生活哲学。
  • 崇尚学问:“愚斋之名岂真愚,用心盖欲师颜子。”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于学问的重视。他认为,虽然自己的斋名可能给人一种愚钝的印象,但这正是为了向古代圣人颜回学习,通过专注于学问来提升自己的境界。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自我反思:“圣门之徒三千人,回独好学学何事。”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在他的时代,有众多学者致力于学术研究,但他却选择了独自好学的路径。这表明他对自己的选择有着坚定的信念,并认为这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
  • 文化传承:通过对王彦博及其作品的分析,赵蕃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对中华文化传统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传承。他的作品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学问、道德和人生哲理的追求,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 历史背景
  • 《王彦博愚斋》的创作时间是在宋朝,这是一个文化繁荣、思想活跃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文人对于学问的追求达到了高潮,许多学者都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赵蕃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文学作品也受到了这个时代文化氛围的影响。
  •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学问被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赵蕃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观念,他在作品中鼓励人们追求学问,注重内心的修养,而不是盲目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
  1. 文学地位
  • 赵蕃作为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其诗歌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王彦博愚斋》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不仅展示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也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 该作品的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情感真挚而充满智慧,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它不仅是赵蕃个人创作的结晶,也是整个南宋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王彦博愚斋》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份文化传承的见证。它通过简洁的文字传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作者对于学问、道德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