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李赣州四首 其二

见自长台数,于今十五年。
虽云公偃薄,政坐我迍邅。
苦志思重写,愁肠不易煎。
却怜难掩处,霜发半萧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呈李赣州四首 其二》是宋代诗人赵蕃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与自身的感慨。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
  • 赵蕃(1143-1229年),字昌父,号东湖野翁,又号丛兰室史君,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 赵蕃的诗歌创作以豪放直率、情感真挚著称,他的诗作多反映了他对时政的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呈李赣州四首 其二》便是他在仕途不顺,多次上书而不得志的背景下所作,展现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内心的苦闷。
  1. 诗句解析
  • “见自长台数,于今十五年。”这句诗透露出赵蕃对自己在官场上的观察和反思。长台可能是他曾经任职的地方,十五年的等待和奔波让他对于官场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 “虽云公偃薄,政坐我迍邅。”这里,“公偃薄”可能是指友人李赣州的遭遇,而“我迍邅”则表明了赵蕃自己的处境也颇为艰难。通过这样的对比,赵蕃不仅同情友人,也表达了自己对时世的不满和无奈。
  • “苦志思重写,愁肠不易煎。”这里的“苦志思重写”反映了赵蕃尽管历经挫折,但仍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愁肠不易煎”则直接表达了他心中的忧愁和苦闷。
  • “却怜难掩处,霜发半萧然。”这句话中的“难掩处”可能指的是赵蕃难以掩饰的内心世界,他的白发也暗示了他年事已高。这样的描写既展示了他作为文人的沧桑感,也流露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和感慨。
  1. 时代背景
  • 《呈李赣州四首 其二》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的政治环境相对复杂,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激烈,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的生活都充满了艰辛和不确定。
  • 赵蕃作为一名士人,他的仕途同样充满了坎坷。他曾多次上书直言进谏,希望为国家的安定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往往被忽视或打击。这可能也是他内心感到苦闷的原因之一。
  1. 艺术特色
  • 《呈李赣州四首 其二》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个性。赵蕃擅长使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这首诗也不例外。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如“见自长台数”,展现了他对自身经历的回顾;通过对比友人的境遇和自己的现状,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个人的无奈。
  • 这首诗还体现了宋诗的某种共性特点,即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现实相结合,通过对个人命运的关注来反映时代的风貌。这种写作手法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触动读者的心弦。

《呈李赣州四首 其二》不仅是赵蕃对自己生活和仕途经历的回忆和总结,更是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氛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