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南安李使君三章 其二》是宋代文学家赵蕃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作者及其背景:
诗歌原文:
臼捣纷纷何所如,碾成更自治家模。
不尽粉身兼碎骨,为看落雪又霏珠。
体用同归人力致,粗精孰愈磨工夫。
旧闻此物独君地,要伴笔床能寄无。
诗歌赏析:
- 首句“臼捣纷纷何所如”:诗人通过描述臼捣的过程,表达了对于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这种表达方式既形象生动,又富有哲理性,让人不禁对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产生共鸣。
- 次句“碾成更自治家模”: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臼捣后的物质形态,将其比喻为可以治理家事的工具,展现了其实用性和功能性。这种比喻既体现了诗人对物质世界的理解,也揭示了其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观念。
- “不尽粉身兼碎骨”与“为看落雪又霏珠”:这两联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死、命运和自然变化的深刻理解。他认为人生如同破碎的玉石,虽然经历了粉身碎骨的痛苦,但也是为了看到雪花飘落的美丽景象。这种生死观既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态度,也展示了其深邃的思想境界。
- 第三联“体用同归人力致”:诗人在这里强调了“体用同归”的观念,指出事物的外在形式与其内在本质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这种观点既体现了他对于事物本质的追求,也展示了其独特的哲学思维。
- “粗精孰愈磨工夫”: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细与粗糙之间关系的看法。他认为只有经过不断的磨砺和努力,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和成就。这种观点既体现了他对实践的重视,也展示了其对于人生态度的坚持。
- 结尾“旧闻此物独君地,要伴笔床能寄无”:诗人以书信的形式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他认为只有通过书写,才能将这份思念之情传达给远方的朋友,而笔墨则是他最好的寄托。这种表达既体现了他的文人情怀,也展示了其对于艺术的独特见解。
- 作者简介:
- 赵蕃(约1143年—约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郑州人,后侨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南宋著名文学家,有《淳熙稿》、《章泉稿》等诗集传世。赵蕃的诗歌创作深受颜真卿、李建中、苏舜钦、苏轼、黄庭坚的影响,主张理气合一,提倡清道刚劲的文人尚意书风,推崇清道刚劲的文人尚意书风。
- 作品背景:
- 创作背景:据传赵蕃在晚年曾问学于朱熹,因此他的诗歌也受到了理学的影响。赵蕃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曾从刘清之学习,并以祖父荫入仕,尝向朱熹问学。赵蕃的诗歌反映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 诗歌鉴赏:
- 意象选择:赵蕃在这首诗中运用了臼捣、碾成等意象来象征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艰辛。这些意象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性,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臼捣、碾成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苦难的无奈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这种情感的表达既深沉又真挚,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和追求。
- 哲理思考:赵蕃在这首诗中探讨了生与死的哲理,提出了“体用同归”的观点。他认为生与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经历生与死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这种哲理的思考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智慧,也给人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赵蕃的诗歌还涉及其他主题如友情、政治等,但总体而言,他的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寄南安李使君三章 其二》不仅是一首表现诗人对人生和自然感悟的诗歌,也是其文学成就和思想深度的象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赵蕃的诗歌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