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陆宪元

陆子处乎顺,虽穷志愈刚。
剑埋金不蚀,圭折玉犹方。
古意闲中见,浮名静外忘。
行藏吾自得,可笑接舆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郑獬所著的《寄陆宪元》是一首描绘志士风范和高洁品格的宋代诗歌。以下将对该诗及其相关背景、意义进行深入分析:

  1. 作者介绍:郑獬(1021年—?),宋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开封人。郑獬在宋哲宗时期曾历任秘书省正字,著作郎,集贤校理,国史编修等职。他的诗作多反映时事,风格清刚峻拔。《寄陆宪元》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2. 作品原文:《寄陆宪元》,陆子处乎顺,虽穷志愈刚。剑埋金不蚀,圭折玉犹方。古意閒中见,浮名静外忘。行藏吾自得,可笑接舆狂。

  3. 诗句解析:诗中的“剑埋金不蚀”,比喻了坚守正义与信念至死不渝的精神,即使在贫困或逆境之下也绝不放弃。“圭折玉犹方”则表达了即使遭受挫折也能保持本色的高尚品质。“行藏吾自得”,反映了诗人对自身行为的满足和自豪,认为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坚持自己的选择和理念。而“可笑接舆狂”,则是通过对比古代隐者的态度来表达诗人对于名利看淡,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4. 文学价值:郑獬的《寄陆宪元》不仅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高度成就,更在思想上体现了深刻的哲理和道德观念。它通过简练有力的语言,传递了一个关于个人修养、道德坚守和心灵自由的重要信息。这首诗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研究宋代文人精神和文化心态的重要资料。

郑獬的《寄陆宪元》不仅仅是一首诗文,更是一份精神遗产,它激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坚韧不拔的意志,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精髓,并在现代生活中寻找到自我成长的动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