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程中书令三首 其三

湖上千条柳,山翁旧日栽。
自从春水绿,不见相车来。
明月何须好,馀花忽更开。
平生歌舞地,零落湿苍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程中书令三首》是宋代郑獬创作的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时事的忧虑。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湖上千条柳,山翁旧日栽。
    自从春水绿,不见相车来。
    明月何须好,余花忽更开。
    平生歌舞地,零落湿苍苔。

  2.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这首诗通过描绘湖边的柳树和山中的老翁,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古朴的画面,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意境。诗中的“湖上千条柳”与“山翁旧日栽”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暗示着岁月的流转和自然的变迁,后者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记忆。
  • 情感表达: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逝去的程中书令深深的怀念之情。从“自从春水绿,不见相车来”可以看出,程中书令已经离世,而春天的绿水和相车的缺席,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失落感。同时,“明月何须好,余花忽更开”也透露出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无常和生命的易逝有着深刻的感慨。
  • 哲理思考:“平生歌舞地,零落湿苍苔”一句,通过对比生前的歌舞之地与死后的凄凉景象,反映出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主题。这里的“零落湿苍苔”不仅描绘了环境的衰败,也象征了人生的消逝和记忆的消逝。

郑獬的《挽程中书令三首》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蕴含了深沉的人生哲理。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宋代诗歌的风格特点,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对生命、历史和自然的深刻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