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愤四首 其四

不信夜不晓,哀哀锁暗颦。
铁城蹲败土,锦国涨腥尘。
草泣荒宫雨,花羞哨地春。
少焉开霁色,四望一时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写愤四首·其四》是宋代诗人郑思肖的作品。郑思肖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品背景
  • 作者介绍: 郑思肖,字所南,号予觉,南宋末年画家、书法家。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早年曾入仕为官,但在国难当头的时局下,毅然选择归隐山林,以笔作画,用墨传情,寄托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 创作时期: 此诗创作于元军入侵宋朝之际,反映了郑思肖在国破家亡之际,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和高洁的人格魅力。
  1. 诗词原文
  • 原文节选: 不信夜不晓,哀哀锁暗颦。铁城蹲败土,锦国涨腥尘。草泣荒宫雨,花羞哨地春。少焉开霁色,四望一时新。
  • 诗意解读: 第一句“不信夜不晓”表达出诗人坚信黎明的到来,即使黑夜尚未过去。第二句“哀哀锁暗颦”描绘了战乱中人民的苦难和无助。第三句“铁城蹲败土”,意味着曾经繁荣的城市如今荒凉破败。第四句“锦国涨腥尘”,形容了国家遭受战争摧残后的惨状。第五至七句则是诗人对希望的期盼,“草泣荒宫雨”和“花羞哨地春”通过自然景色的变化,寓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国家的复兴。最后一句“少焉开霁色,四望一时新”,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国家重归和平与繁荣的美好愿景。
  1. 诗词赏析
  • 意境深远: 整首诗通过描绘战乱中的荒凉景象,以及对自然变化的细腻描述,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 语言优美: 诗中使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如“铁城”、“锦国”,以及“草泣荒宫雨”、“花羞哨地春”,这些生动的画面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 主题鲜明: 全诗贯穿着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诗人通过对战争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写愤四首·其四》不仅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感慨的诗歌,它还承载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丰富的文化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人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坚持信念、追求和平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