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前后臣子盟檄后

死亦乌可已,丹心阐大猷。
恭承父母教,用剪国家仇。
日破四洲夜,天开六幕秋。
终当见行事,不与世同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书前后臣子盟檄后”是一首五言律诗,由元代诗人郑思肖所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作者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作者介绍
  • 郑思肖(宋末元初福州连江人),字所南,号忆翁,一号三外野人。他是一位多才的诗人和画家,宋亡后改名思肖,以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
  1. 诗歌原文
    死亦乌可已,丹心阐大猷。 恭承父母教,用剪国家仇。 日破四洲夜,天开六幕秋。 终当见行事,不与世同流。

  2.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通过“死亦乌可已”,诗人强调了即使面对生死也要维护国家的立场和决心。诗中还包含了对忠贞不渝精神的颂扬,体现了一种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

  3. 艺术特色

  • 《书前后臣子盟檄后》作为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情感的诗歌,其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隐喻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忠诚,这种表现手法在当时是非常独特的。同时,诗中运用的典故和成语也都充满了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文化底蕴。
  • 在形式上,这首诗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这在当时是一种常见的诗歌体裁,但郑思肖能够将其运用得如此精妙和感人,显示了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深厚功力。

《书前后臣子盟檄后》不仅是一首表达了强烈爱国情怀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展现了高度的成就,而且在文化内涵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