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八首 其四

徉狂全性命,守死混樵渔。
道否怀才老,心高涉世疏。
掌中筹地理,灯下论兵书。
愧我非诸葛,何人顾草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即事八首 其四”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以下是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1. 诗歌原文
    四海无远志,一溪甘遂心。
    牵牛避洗耳,卧著桂枝阴。
    前湖后湖水,初夏半夏凉。
    夜阑乡梦破,一雁度衡阳。
    千里及归鸿,半天河影东。
    家人森户外,笑拥白头翁。
    天竺黄卷在,人中白发侵。
    客至独扫榻,自然同此心。
    垂空青幕六,一一排风开。
    石友常思我,预知子能来。
    幽涧泉石绿,闭门闻啄木。
    运柴胡奴归,车前挂生鹿。
    雨如覆盆来,平地没牛膝。
    回望无夷陵,天南星斗湿。
    使君子百姓,请雨不旋复。
    守田意饱满,高壁挂龙骨。
  2. 诗词赏析
  • 情感表达:黄庭坚的这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美景和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 艺术手法: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一溪甘遂心”展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门前笑拥白头翁”则描绘了一幅和谐的家庭生活画面。同时,诗中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如“前湖后水”、“天南星斗湿”,这些描写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哲理思考:这首诗也透露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即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安宁。通过对比“一溪甘遂心”与“四海无远志”的心境,诗人表达了一种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复杂世界的淡然处之。
  1. 背景信息
  •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他是江西诗派的领袖人物之一,其诗作以豪放著称,同时也注重格律和音韵的完美结合。
  • 创作时期:这首诗收录于《荆州即事药名诗八首》中,是黄庭坚在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创作的。这一时期,黄庭坚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但他并没有沉溺于哀伤之中,而是选择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体现了他坚韧的性格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1. 文学价值
  •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之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美学理念。诗中的每一句都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使得整首诗成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 主题内涵:这首诗的主题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简单生活的赞美。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个人的情感体验,表达了一种对世俗纷扰的超然和心灵的宁静。这种主题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1. 社会影响
  • 文学流派:《荆州即事药名诗八首》作为宋词的重要作品,对后世的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庭坚的这一组词为后世的词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源泉,尤其是他的豪放派词风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后世评价:黄庭坚的这组词在历史上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他的诗歌语言豪放、意境深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词风豪迈而不失细腻,深受后世词人的推崇。
  1. 文化传承
  • 文化意义:这组词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代士人在动荡时代中的忧国忧民情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 教育价值:这组词的教育价值在于它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通过学习这组词,可以培养人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

《荆州即事八首其四》不仅是一首表现诗人内心世界与自然景观相互映照的诗作,也是宋代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体现了文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