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洞庭张乐图

天水相涵万象清,咸池真乐妙无根。
大音岂在九霄外,有意听时却不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黄帝洞庭张乐图》是一首宋代诗人郑思肖创作的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审美观念。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诗人,出生于福州连江,生活在元朝初年。他的生平经历了宋朝的灭亡以及元朝的建立,这样的背景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意义。
  2. 诗歌原文及解读:在《黄帝洞庭张乐图》中,郑思肖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考,来表达他对音乐与政治、道德之间关系的看法。诗中“天水相涵万象清”描绘了一种和谐自然的景象,而“大音岂在九霄外,有意听时却不闻”则暗示了真正美好的东西往往是难以直接听见的,需要用心去体会。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反映了郑思肖的审美观,也体现了他对于艺术本质的独特理解。
  3. 艺术风格与特色:郑思肖的诗歌以其简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著称,他擅长用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念。《黄帝洞庭张乐图》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在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

通过《黄帝洞庭张乐图》,人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也可以感受到一位诗人对于人生、社会和艺术的深刻思考。郑思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宋元时期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