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民击壤图

百姓相忘尧帝春,耕田凿井淡无情。
只今正是何年月,日日月从东向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尧民击壤图》是宋末元初诗人郑思肖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意境,展示了古人击壤踏歌的场景,体现了古代社会和谐与宁静的生活状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
    百姓相忘尧帝春,
    耕田凿井淡无情。
    只今正是何年月,
    日日月从东向生。

  2. 作者简介
    郑思肖(1245年—1308年),字所南,号忆翁,福州连江人,南宋遗民。他自幼好学,但因元兵南下,宋室覆灭,他深感国事日非,因此痛感国家兴亡、身世浮沉,毅然拒绝与元朝统治者合作,隐居吴下,寄食城南报国寺,坐卧未尝北向,闻北语则掩耳走,誓不与北人交接。他的善诗,工墨兰,自易代后,不画土根。卒年七十八。有诗集《心史》,旧无传本,明末得之苏州承天寺井中,有铁函封缄,世称“铁函心史”。

  3. 创作背景
    在这首诗中,“百姓相忘尧帝春”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理想政治生活的向往,以及人们对于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而“耕田凿井淡无情”则揭示了人们在忙碌劳作之余,对于世事的淡然态度。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风貌的深刻理解和感慨。

  4. 艺术特色
    《尧民击壤图》由宋代画家勾龙爽所绘,描绘了古人击壤踏歌的场景。画作用笔流畅、形神兼备,生动再现了击壤这一古老的运动。画家运用游丝描和钉头鼠尾描细腻地刻画了神态各异的三十个人物,展现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田园生活画面。

  5. 文化价值
    《尧民击壤图》不仅是一首反映当时社会风貌的诗歌,更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它弘扬了国学,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的魅力。同时,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也能让人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努力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尧民击壤图》是一首充满哲理和诗意的诗歌,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古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更能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