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立志高,为义不为己。
今人所见卑,独为贫贱耻。
不义富贵生,宁以饿而死。
遗体非不重,所惧悖于理。
我禀清淑气,生而秀为士。
读书三十年,颇知六经旨。
质之以人道,所言皆如此。
奚乃滞风尘,尔汝弄欢喜。
浙山高苍苍,浙水清弥弥。
三叹动遐思,清风响两耳。
暂焉深隐去,长镵访园绮。
敬俟时之清,终其天伦尔。
苦怀六首 其六
介绍
郑思肖的《苦怀六首 其六》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南宋灭亡和民族屈辱的悲愤之情的作品。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诗歌原文:
滔滔流波澜,百川俱颓靡。
竞羡吕望贵,独欠伯夷死。
小恩尚思报,大义反忘耻。
国家三百年,果何负于尔。诗歌鉴赏: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灭亡的悲痛以及对民族屈辱的深刻反思。诗中“滔滔流波澜,百川俱颓靡”比喻国家如同百川之水,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而“竞羡吕望贵,独欠伯夷死”则揭示了在亡国之际,仍有人追求富贵,却忽略了忠贞不渝的价值观。诗人通过对比,批判了那些在国家存亡之际只顾个人利益的行为。最后两句“小恩尚思报,大义反忘耻。国家三百年,果何负于尔”则是对整个南宋统治阶层的批评,认为他们在国家危难时未能坚守道义,反而追求个人的享乐。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民族未来的担忧之情。
历史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元朝入侵南宋时期。当时的南宋朝廷已经腐败无能,许多官员只顾自己的利益,忘记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郑思肖作为一位爱国诗人,他看到了这种背叛和软弱,因此写下了这首《苦怀六首 其六》,以此来唤醒人们的觉醒和责任感。他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挑战性的,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介绍:郑思肖(生卒年不详),字忆翁,连江(今属福建)人,宋末诗人、画家。他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他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但未被采纳。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
郑思肖的《苦怀六首 其六》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首饱含深意的历史见证和精神寄托。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哀与沉痛,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和坚定信念。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的复杂性,以及文学作品在传承历史、启迪未来中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