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竹歌

此君气节极伟特,令人爱之舍不得。
遍造山水有竹处,不问主人识不识。
朝朝暮暮看不足,感得碧光透双目。
一旦心空忽归去,挺身特立化为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爱竹歌》是宋代词人郑思肖的一首词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著称。下面是对《爱竹歌》的介绍:

  1. 作者介绍:郑思肖,字所南,号霁山,又号一峰道人,南宋末年著名画家、文学家,因其坚贞不屈的气节和高洁的艺术成就,深受后世敬仰。其作品不仅在艺术上独树一帜,更在哲学思想上有深刻体现。

  2. 诗词原文:《爱竹歌》原文如下:
    遍造山水有竹处,不问主人识不识。
    朝朝暮暮看不足,感得碧光透双目。
    一旦心空忽归去,挺身特立化为玉。

  3. 诗词赏析

  • 这首《爱竹歌》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郑思肖对竹子的热爱和崇敬。诗中的“遍造山水有竹处,不问主人识不识”表达了诗人遍访山川竹林,无论是否得到主人的允许,都乐此不疲的情感。
  • “朝朝暮暮看不足,感得碧光透双目”则形象地展示了诗人对竹子的观察与感悟,通过不断的观察,感受到了竹子的生机与美好。
  • “一旦心空忽归去,挺身特立化为玉”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升华,通过比喻,将竹子的精神特质与自己的理想抱负相结合,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高洁境界。

郑思肖的《爱竹歌》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词作,更是一幅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于自然美和人文情怀的追求,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追求融入自己的生命实践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