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砺三首 其二

生得贞心铁石坚,肯将识见与时迁。
泪如江水流成海,恨似山峰插入天。
慷慨歌声闻屋外,婆娑剑影落灯前。
篇篇字字皆盟誓,莫作空言只浪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八砺三首 其二》是宋代诗人郑思肖写的一首古诗,诗中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强烈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下面将详细介绍《八砺三首 其二》。

在了解这首诗之前,必须理解其时代背景。这首诗是宋代的作品,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郑思肖的《八砺三首 其二》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感表达。通过对这首诗的鉴赏,可以深入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责任感。

从诗歌原文来看,“生得贞心铁石坚,肯将识见与时迁。”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诗人以铁石为喻,强调自己的内心坚定不移,即使面对时代的变迁和世俗的诱惑,也能坚守自己的信念和道德准则。这种精神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的深切关怀。

诗中的“泪如江水流成海,恨似山峰插入天”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泪水如江水般汹涌,而心中的恨意则如同高耸入云的山峰,难以平息。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诗人情感的深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残酷。

“慷慨歌声闻屋外,婆娑剑影落灯前”两句则是对现实斗争的直接描写。这里的“慷慨歌声”可能是指诗人或志同道合者的抗议之声,而“婆娑剑影”则可能象征着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姿态。这种描写既体现了诗人对当时斗争场景的直观感受,也反映了诗人本人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决心。

《八砺三首 其二》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记录了一个时代文人的心声和行动。通过对这首诗的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深刻的思想情感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