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九夷倭一尔,海水截界自区宇。
地形广长数千里,风俗好佛颇富庶。
土产甚夥并产马,舶来中国通商旅。
徐福庙前秦月寒,犹怨旧时嬴政苦。
厥今犬羊贪犹炽,瞠目东望心如虎。
驱兵驾海气吞空,势力虽强天弗与。
鬼吹黑潮播海翻,雹大于拳密于雨。
七千巨舰百万兵,老龙怒取归水府。
犬羊发怒与天敌,又谋竭力必于取。
已刳江南民髓乾,又行并户抽丁语。
凶焰烧眼口竟哑,志士闷闷病如蛊。
虽传漳州气焰盛,又闻襄阳已大举。
割据固足稍伸气,律以大义竟何补。
纵遇圣明过尧舜,毕竟不是亲父母。
千语万语只一语,还我大宋旧疆土。
曾梦苏武开笑口,云牧羝羊今尽乳。
仗节还汉欣欣然,须发尽白心如故。
一念精烈无不通,天地为宾我为主。
高悬白眼混沌前,那肯以命落尘土。
翻身鼓掌一笑时,万古万古万万古。
元鞑攻日本败北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元鞑攻日本败北歌”是宋代郑思肖所作。郑思肖的这首诗作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也是作者个人情感和思想的真实流露。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内容以及其背后的意义:
- 创作背景
- 历史事件:诗中提到的“元鞑攻日本败北”,指的是蒙古军队在南宋时期进攻日本的失败。这场战斗发生在元朝建立后不久,即13世纪初期,标志着中日两国间的一段战争。
- 诗人身份:郑思肖,南宋末期的文人,因其坚持儒家思想而备受争议。他生活在一个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因此他的作品中常常反映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 主要内容
- 地理环境:诗中的“东方九夷倭一尔”描述了日本及其周边地区的地理特征。这里的“九夷”可能指的是日本列岛及其周边的多个小国,而“倭一尔”则可能是指日本这个国家。
- 社会状况:诗中提到了日本的风俗好佛且颇富庶,说明当时日本的佛教文化相当兴盛,经济也相对发达。这反映了当时中日两国在文化和社会结构上的差异。
- 贸易往来:诗中还提到了日本向中国出口的商品,如土产甚夥并产马。这说明在那个时期,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是频繁的,尤其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贸易活动。
- 主题思想
- 历史反思:郑思肖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过去中日关系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尊重。《元鞑攻日本败北歌》不仅仅是对一次战争的描述,更是对那段历史背景下中日两国关系的一次深刻的反思。
- 民族精神:诗中还反映了郑思肖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强调。他认为即使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也不能放弃自己的国家和文化,这种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贯穿于整首诗歌之中。
《元鞑攻日本败北歌》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忆,更是对那个时代的深刻反思。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了解到南宋时期的社会状况、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以及诗人本人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信仰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