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大河决,远与北溟通。
汜滥蛟鼍怒,萧条郡国空。
淇园方下竹,瓠子复修宫。
世代文成术,民怀伯禹功。
沈牲烦太史,负土困关东。
封禅应知外,谁人秦矩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传闻大河决,远与北溟通。
汜滥蛟鼍怒,萧条郡国空。
淇园方下竹,瓠子复修宫。
世代文成术,民怀伯禹功。
沈牲烦太史,负土困关东。
封禅应知外,谁人秦矩公。
《河决东郡以平声为韵叔父令赋》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公元76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春天,当时杜甫在洛阳,因连年水灾,他看到河决东郡后,便创作了这首诗。全诗通过描述河堤决口、洪水滔滔和百姓遭难的悲惨情景,深刻反映了人民疾苦和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首句“河决东郡”,点明地点,指出河水泛滥的源头。紧接着,作者描述了河堤崩溃的情景:“河决东郡时,平地起黄流。”这里使用了拟人手法,将河流比作有生命的存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洪水肆虐的场景。接下来,诗人转向对人民遭受灾难的描述:“屋舍尽成墟,田庐半为鱼。”这句描绘了由于河水泛滥,人们家园被毁,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的景象。
最后两句“我行忽惆怅,望绝北原头”,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与无奈。他站在高处远望,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担忧和不安:“安得万顷大田,收吾残骨;百壶美酒,慰君忧心?”这两句既是对个人境遇的描述,也是对人民苦难的深深关切。
《河决东郡以平声为韵叔父令赋》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高峰之一,它不仅展示了诗人深邃的社会洞察力和人文关怀精神,也体现了其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沉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