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德州河决

九河乘积雨,大水出平原。
无复金堤固,空惊漏泽翻。
蛟龙移窟宅,鱼鳖害黎元。
直想昆崙折,兼疑渤澥浑。
三山屡漂荡,百谷互并吞。
大惧彝伦斁,谁能谒帝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闻德州河决》是宋代诗人刘敞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黄河溃堤灾害的描写,展现了洪水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生平背景:刘敞(1019年—1068年),字原父,号公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与苏轼、苏辙并称“三苏”。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后因直言进谏而遭贬,晚年归隐于家乡。
  • 文学成就:刘敞的诗作以豪放著称,擅长五言排律和七言绝句,其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对后世文学影响颇深。
  1. 诗歌原文
  • 诗句原文:《闻德州河决》九河乘积雨,大水出平原。无复金堤固,空惊漏泽翻。蛟龙移窟宅,鱼鳖害黎元。直想昆仑折,兼疑渤澥浑。三山屡漂荡,百谷互并吞。大惧彝伦斁,谁能谒帝阍。
  • 诗句解析:这首诗共八句,每一句都描绘了洪水泛滥后的景象和人们的惊恐之情。首句描述了九河之水汇聚成灾,洪水从平原上涌出。第二句表达了金堤不再坚固,洪水的冲击令人震惊。第三句描绘了水中蛟龙和鱼鳖的灾难,它们在水中失去了家园。第四句则表达了人们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能否有人去觐见皇帝的疑问。最后两句强调了社会的混乱,人们害怕伦理被破坏,无人能够面对这样的灾难。
  1.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诗歌采用了平实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如“无复金堤固”和“空惊漏泽翻”,通过对比昔日的坚固与现在的崩溃,深刻揭示了自然灾害的无情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
  • 情感表达:诗中的作者通过描述洪水带来的灾难,表达了对人民生活的担忧和社会动荡的忧虑。这种情感的表达既直接又深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蕴含的沉重氛围。
  1. 历史背景
  • 北宋时期:北宋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然而在这段繁荣背后,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等时常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 地理环境:黄河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河流之一,其流域覆盖了许多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和人口密集区域。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发生决堤事件,给沿岸地区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1. 文学价值
  • 反映社会现象:这首诗通过描写黄河决堤这一具体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秩序以及国家治理等问题。它不仅记录了一段历史,也启示后人要珍惜自然资源和社会秩序。
  • 体现作者情怀:刘敞在这首诗中倾注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他的这种情怀和责任感在文学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刘敞的《闻德州河决》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是一部反映北宋时期社会现实、表达作者忧国忧民情怀的重要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