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季山还家

萧条门巷未足愧,晼晚岁时胡不归。
绿葵白芋故园老,黄颔赪尾前溪肥。
浮名莫羡风过耳,久客可憎尘满衣。
约君对拥当户榻,聊割一亩秋蟾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招季山还家》是北宋诗人刘弇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文学价值、内容和背景:

  1. 作者介绍
  • 刘弇(1044年-1121年),北宋吉州安福人,字伟明。神宗元丰二年进士,授海门簿,迁知峨眉县,中博学弘词科,改太学博士,哲宗元符中进《南郊大礼赋》。徽宗时改著作佐郎、实录院检讨官。
  1. 诗歌原文
    萧条门巷未足愧,晼晚岁时胡不归。
    绿葵白芋故园老,黄颔赪尾前溪肥。
    浮名莫羡风过耳,久客可憎尘满衣。
    约君对拥当户榻,聊割一亩秋蟾辉。

  2. 诗歌赏析

  • 艺术特色:《招季山还家》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然与宁静的生活态度。诗中“绿葵白芋”的意象,不仅描绘了故乡的自然风貌,也反映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怀念和眷恋。
  • 情感表达:诗中透露出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与超然,以及对久居他乡的厌倦和无奈。通过对“浮名”“久客”的描述,表达了一种人生哲理——追求真实的自我,远离虚名与浮躁。
  • 文化背景:这首诗反映了北宋晚期士大夫的思想倾向,即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依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超然,寻求精神的寄托。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体现了文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招季山还家》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的诗歌,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对自然美和人文情怀深刻挖掘的典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进一步理解和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观念和人生哲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