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居仁侍郎挽诗一首

礼乐三千字,论思二十年。
声名江夏愧,志节祖生先。
阅世初何有,安心晚更贤。
对棋无复德,悲泪渺林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贾居仁侍郎挽诗一首》是宋代诗人刘一止的作品,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贾居仁侍郎的深切哀悼和对其一生成就的缅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刘一止:字行简,号苕溪,祖籍湖州归安(今属浙江湖州)。他是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曾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给事中等职,但因与秦桧交怨而罢官。
  • 文学成就:刘一止不仅在政界有一席之地,还是一位博闻强识、极有才华的词人,其著作有《苕溪词》流传后世。
  1. 诗歌原文
    礼乐三千字,论思二十年。声名江夏愧,志节祖生先。阅世初何有,安心晚更贤。对棋无复德,悲泪渺林泉。

  2. 诗歌赏析

  • 礼乐三千字,论思二十年:这句反映了贾居仁侍郎在其学术生涯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礼乐和治国理论的研究。
  • 声名江夏愧:表明贾居仁侍郎虽享有盛名,但他对自己的名声感到惭愧。这可能源于他对名利看得很淡薄,更重视的是内心的平静与自我修养。
  • 志节祖生先:赞颂了贾居仁侍郎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志向,他的志向和行为堪比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 阅世初何有,安心晚更贤:描述了贾居仁侍郎在经历了世事变迁后,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并在晚年展现出更高的智慧。
  • 对棋无复德,悲泪渺林泉:表达了诗人对贾居仁侍郎去世的悲痛之情,以及对这位前辈的深深怀念。
  1. 艺术手法
  • 象征意象:诗中运用了许多象征性的意象,如“林泉”通常代表着清高和超脱,暗示了贾居仁侍郎的人格魅力和人生境界。
  • 对比手法:通过对贾居仁侍郎生前事迹与死后遗容的描述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了对贾居仁生平的理解和对其精神风貌的赞美。
  1. 社会价值
  • 文化传承:这首挽诗不仅是对贾居仁侍郎个人的悼念,更是对宋代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 历史记忆: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让后人能够了解宋代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和社会价值观。

《贾居仁侍郎挽诗一首》不仅是一首表达对贾侍郎逝世哀痛之情的挽歌,更是一篇展示了其人格魅力和学术成就的赞歌。通过这首诗,可以深刻体会到宋代文化的魅力,以及诗人对于道德操守和学问修为的崇高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