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其四 游西湖

睡觉莺啼晓。
醉西湖、两峰日日,买花簪帽。
去尽酒徒无人问,唯有玉山自倒。
任拍手、儿童争笑。
一舸乘风翩然去,避鱼龙、不见波声悄。
歌韵歇,唤苏小。
神仙路远蓬莱岛。
紫云深、参差禁树,有烟花绕。
人世红尘西障日,百计不如归好。
付乐事、与他年少。
费尽柳金梨雪句,问沉香亭北何时召。
心未惬,鬓先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西湖》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作品,而非苏辙或康与之的词作。朱熹是南宋时期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科学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作品以严谨的哲理和深刻的思想性著称,《游西湖》便是其代表作之一。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1. 作品原文:《游西湖》这首诗是朱熹在淳熙十年(1183年)八月来到福州西湖时所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深邃的哲理和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而闻名,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和哲学思考。
  2. 作品背景:朱熹此行的目的不仅是游览西湖的自然风光,更是对当时的政治环境的一种隐喻。他在诗中通过荷花、稻子、湖水、江潮等自然元素,联想到更广阔的天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个人情感。这种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大事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体现了朱熹深厚的文学造诣和深邃的人文关怀。
  3. 主题思想:朱熹在《游西湖》中通过对荷花盛开、稻谷丰收等自然景象的描写,引发出对天下大计的思考。他不仅看到了西湖的美丽景致,更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治国理念,即通过个人的修养与努力来影响世界。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的思想,展现了朱熹作为一位思想家的伟大之处。
  4. 文学价值:从文学角度来看,朱熹的《游西湖》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旅游诗,它还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诗歌。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细腻描绘,巧妙地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个人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歌既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又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这种结合了自然美与人生哲理的写作方式,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5. 历史影响:《游西湖》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它不仅被收录在各种古典文学选本中,还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文学和艺术领域。无论是对于研究宋代文学的专家,还是对于欣赏古典诗词的读者来说,朱熹的《游西湖》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朱熹的《游西湖》不仅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关于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