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李公晦山居

乌洲在桥北,我仆云路迂。
语仆尔何知,彼有高士庐。
问樵得处所,林樾尤扶疏。
修竹仅万个,古梅非一株。
小畦植蔬果,复有沼可渔。
下马式篱藩,摄袂循庭除。
不闻鸡犬声,茶烟起庖厨。
伊人道义富,岂比山泽臞。
萧然蓬蒿中,尚友泗与洙。
古来连云第,翕赫众竞趋。
渐台暨郿坞,变灭才须臾。
圣门不朽事,乃属陋巷儒。
愿君长保此,是亦颜之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访李公晦山居》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一位隐士山居生活的美好想象与向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乌洲在桥北,我仆云路迂。
    语仆尔何知,彼有高士庐。
    问樵得处所,林樾尤扶疏。
    脩竹仅万个,古梅非一株。
    小畦植蔬果,复有沼可渔。
    下马式篱藩,摄袂循庭除。
    不闻鸡犬声,茶烟起庖厨。
    伊人道义富,岂比山泽臞。
    萧然蓬蒿中,尚友泗与洙。
    古来连云第,翕赫众竞趋。
    渐台暨郿坞,变灭才须臾。
    圣门不朽事,乃属陋巷儒。
    愿君长保此,是亦颜之徒。

  2. 诗歌赏析

  • 艺术手法:刘克庄运用了典型的意象和比喻,通过具体的景象描写,如“林樾尤扶疏”、“小畦植蔬果”,展现了隐者的生活空间和简朴之美。
  • 情感表达:诗中的“伊人道义富,岂比山泽臞”表达了对隐者高尚道德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隐者的羡慕。
  • 哲理思考:诗人通过对隐者的描绘,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道德修养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1. 历史背景
  •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同时也是社会变革和文人精神追求的重要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雅士都倾向于追求一种隐逸的生活状态。

《访李公晦山居》不仅以其优美的诗句赢得了历代读者的喜爱,更在文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隐者精神世界的深刻反映,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理想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