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六日见雪

一冬长是暖,见雪独精神。
田野眠方稳,湖山认不真。
众禽忧失树,孤客喜忘贫。
只此严凝气,中含造化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腊月六日见雪》是明代诗人黄廷用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生平:黄廷用,明福建莆田人,字汝行,号少村、四素居士。他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曾任职翰林学士、司经局洗马兼翰林侍讲等职,后因直言进谏而被贬。在倭寇入侵时被俘,历经艰难后返回。
  2. 创作背景:《腊月六日见雪》的创作背景是在嘉靖十四年,此时黄廷用刚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他在衡州府通判任上,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风波和生活变故。这首诗可能是在一次看到大雪之后,他感慨岁月变迁、人事沧桑而作。
  3. 诗歌原文:地坼炎方异,天垂瑞泽偏。檐前堆不树,海上寂无烟。稚子欢岐路,渔翁泊钓船。
  4. 诗歌鉴赏:黄廷用的《腊月六日见雪》以其简洁而深刻的笔触,勾画出一个冬日的景象。首句“地坼炎方异”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大地突然变得异常冷清,打破了人们对冬天的常规印象。接着的“天垂瑞泽偏”,则透露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美好,暗示着即使在严冬之中,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幸福与恩泽。
  5. 诗歌赏析:刘黻的《腊月六日见雪》则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同一题材。诗中描述了田野和湖山在白雪覆盖下的迷茫与失落,以及众禽失去树木后的忧虑和孤客因忘记贫穷而感到的快乐。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自然与人类情感的差异,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中苦乐参半的体验。

《腊月六日雪》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