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破浣溪沙 其一 潭上夜归

醉里微寒著面醒。
天风不展帽敧倾。
行过溪深松雪下,夜三更。
白白野田铺似月,瑽瑽沙路踏如冰。
不见剡溪三百曲,一舟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摊破浣溪沙·其一 潭上夜归》是刘辰翁创作的一首词。下面是对这首词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年著名诗人和词人,曾担任濂溪书院山长、临安府学教授等职。他与辛弃疾并称“三刘”,是辛派词人的一员大将。刘辰翁的诗词作品,以其遒劲绚烂的风格著称,多感伤时事之作,且能诗文并重,在宋亡前后表达了深沉的感慨与哀愁。其词风承继了辛弃疾一派,被后世誉为“辛派词人之三刘”之一。
  1. 作品原文
    醉里微寒著面醒。天风不展帽敧倾。行过溪深松雪下,夜三更。

  2. 作品鉴赏

  • 艺术风格:该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略带凄凉的夜晚景象。词中通过“醉里微寒著面醒”传达了主人公在醉酒后的清醒状态,“天风不展帽敧倾”则形容了夜风吹拂下帽子倾斜的状态,增添了些许动态的美。
  • 情感表达:整首词透露出一种孤独和寂寥的情感,尤其是在“不见剡溪三百曲,一舟横”这一句中,表达了一种无法摆脱命运的无奈和对过往风景的追忆之情。这样的情感使得词作充满了浓厚的怀旧色彩。
  • 意象运用:全词中,“溪深松雪”和“夜三更”等意象的使用,不仅营造了一种清冷幽美的意境,也增强了词中的视觉冲击力,使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寂静而深远的美。
  • 文化背景:刘辰翁生活在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词作常常蕴含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和文化内涵。通过对《摊破浣溪沙·潭上夜归》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宋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脉络和文化传承。

《摊破浣溪沙·其一 潭上夜归》作为刘辰翁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审美趣味。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状态,同时也有助于对中国古代诗词传统的认识和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