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微寒著面醒。
天风不展帽敧倾。
行过溪深松雪下,夜三更。
白白野田铺似月,瑽瑽沙路踏如冰。
不见剡溪三百曲,一舟横。

【解析】

本词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摊破浣溪沙》之一。上片写夜归途中所见。“天风”句,写因天气寒冷而帽檐歪倒的情景。下片写夜归后所见。三、四两句写月色皎洁,照在雪地之上。五六两句写野田如月,沙路似冰。七八两句写月色皎洁,照在雪地之上。九句写月色皎洁,照在雪地之上,却看不见剡溪曲折的山道。结尾一句,点明题意,说明自己今夜没有乘舟过江。

【答案】

译文:

醉中微寒面颊醒,天不展帽倾斜倾。

经过溪深松雪地,夜深三更月铺满。

野外田地像月亮,沙路踏得如冰般。

不见剡溪三百曲,一舟横在江上。

赏析:

这首词以写景为主,通过细腻的观察,描写了作者夜归途中所见所感的自然风光和内心感受。

上片写醉归途中所见景象。首句“醉里微寒著面醒”,写醉归后,由于酒力未消,微觉寒意袭人,因而微微打颤,从睡梦中惊醒。“天风不展帽敧倾”二句,写因天气寒冷而帽檐歪斜,倾斜到无法端平的程度。这是对前一句的补充。“天风”一词,既写出了当时天气的寒冷,又表现了作者因受冷风侵袭而感到不适的情绪。一个“不”字,将作者因受寒风侵扰而产生的不满情绪表达出来了,生动传神。“行过溪深松雪下,夜三更。”二句,写行至溪边,只见松树积雪,夜色已深。“过溪”“夜三更”,点出时间。这三句,写词人行至溪边,只见松树被积雪覆盖,月光洒在雪上,映出一片银白世界,此时已是深夜三更。“过”和“夜”二字,把时间和空间交代得很清楚。这几句,写得十分简练,但景物描写却十分细腻。

下片写夜归后见到的景象。“白白野田铺似月,瑽瑽沙路踏如冰”,两句写田野上的积雪洁白如月光照耀。“野田”“似月”,形容田野上的雪光洁白如月光照耀。“瑽瑽”,形容踩在雪上发出的声音。这两句,写词人夜归时看到田野上的雪像月光一样明亮,脚下踩在雪地上发出清脆声响。这几句,写得很具体,也富有诗情画意。这几句与上片所写的自然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见剡溪三百曲,一舟横。”两句,写剡溪曲折蜿蜒,难以辨认。“不见”,意思是看不见。“三百曲”,形容溪水曲折迂回,绵延不绝。“一舟”,指渡船。“横”,停泊的意思。这两句是说,看不到剡溪曲折蜿蜒的水流,只有一叶小舟静静地横在江上。“不见”、“一舟”两词,突出了溪水的曲折蜿蜒和渡船的静止不动。这两句与前两句的景物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夜晚归家的孤独、寂寞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