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后叶初鸣,羸骖绕涧行。
川原人远近,禾黍日晴明。
病质惊残岁,归涂厌暮程。
空林聚寒雀,疑已作春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霜后叶初鸣,羸骖绕涧行。
川原人远近,禾黍日晴明。
病质惊残岁,归涂厌暮程。
空林聚寒雀,疑已作春声。
《行至椹涧作》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后人称“欧公”,江西吉安人。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哲学家,与韩愈、苏轼、苏洵、苏辙并称“唐宋八大家”。《行至椹涧作》的原文如下:
霜后叶初鸣,羸骖绕涧行。川原人远近,禾黍日晴明。
病质惊残岁,归涂厌暮程。空林聚寒雀,疑已作春声。
这首诗描绘了秋季时节,诗人在山林中行走的情景。首句“霜后叶初鸣”点出了季节特征,紧接着“羸骖绕涧行”写出了行走的具体环境,即山路蜿蜒,周围草木渐黄。接下来的两句“川原人远近,禾黍日晴明”进一步展现了秋天景色的变化,远处的人来人来往,田野上金黄的庄稼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明媚。然而,诗人的情绪却并不轻松,因为他感到身体虚弱,对即将到来的冬天感到不安。“病质惊残岁,归涂厌暮程”表达了他对年华老去的忧虑和对漫长旅途的无奈。最后两句“空林聚寒雀,疑已作春声”则给人以希望,因为尽管外界环境寒冷,但诗人似乎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心中充满了生机。整首诗情感真挚,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