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作关中客,尝窥百二疆。
自言秦陇水,能断楚人肠。
失意倦京国,羁愁成鬓霜。
何如伴征雁,日日向衡阳。
送廖八下第归衡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欧阳修的《送廖八下第归衡山》是宋代诗人欧阳修的作品之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朋友廖八落榜后的心境,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廖八的关切和安慰之情。
诗中“曾作关中客”一句揭示了廖八曾在关中的历练与经历,而“尝窥百二疆”可能暗指关中的险要地理位置,也或许隐喻着科举考试的竞争之激烈。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功名的极度重视,以及文人在追求仕途上的挣扎与无奈。
“自言秦陇水,能断楚人肠”则形象地描述了廖八性格中坚韧不拔的一面,他能够像秦陇的水一样坚定,甚至能像楚人被自己的情感所伤一样,触动他人的心灵。这既体现了廖八个人的才华和魅力,也暗示了他在科举中遇到的挫折感。
“失意倦京国”,这句透露出廖八在京都的失落与疲惫,他的心境似乎已经远离了昔日的激情,只剩下对家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迷茫。“羁愁成鬓霜”更直接地描绘了因失意而带来的白发,展现了其内心的痛苦和岁月的痕迹。
最后两句“何如伴征雁,日日向衡阳”,则表达了作者对廖八的关心和祝愿。作者希望廖八如同陪伴的征雁,能够不断地向南飞去,最终达到理想的目的地。这不仅寄托了对廖八未来的美好期许,也显示了作者宽广的胸襟和深沉的友情。
欧阳修的《送廖八下第归衡山》不仅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同时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友谊情怀。这首诗对于理解宋代文学及其反映的社会现实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