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霞煦东浦,惊鸟动烟林。
曙河兼斗没,沓嶂隐云深。
寒鸡隔树起,曲坞留风吟。
征夫倦行役,秋兴感登临。
衡皋积涂迥,江蓠香露沉。
行矣岁华晚,归欤劳叹音。
将至淮安马上早行学谢灵运体六韵
介绍
它由王昌龄所作,内容为:将至淮安即早行,学谢公诗未及。
已过平山云作台,又逐落雁秋飞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不知今日到何处,明月相随我伴行。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王昌龄和友人乘船出发前往目的地,在船上吟咏了这首诗。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写得清丽俊逸、自然脱俗,读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全诗四联,第一联写舟发淮安;第二联写沿途所见之景;第三联写诗人对友情的赞美;最后一联是全诗的重点部分。
“将至淮安马上”点明时间与地点。淮安,今江苏淮安县,古称楚州。王昌龄是开元年间进士,天宝(唐玄宗年号)年间曾任江宁丞,所以这里说“马上”。
第二联“学谢灵运体六韵”,是说王昌龄要效法谢灵运的诗风。谢灵运是东晋著名的山水诗人和政治家、文学家,其代表作《登池上楼》有名句:“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春潮”。王昌龄的这两句诗,意在说自己要学习谢灵运那种雄浑壮阔、飘逸潇洒的风格。然而,他的诗歌风格却与谢灵运不同,而是更为豪放,更富有气势。这一点从他后来的边塞诗中也可以看出。
第三联“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劝慰友人的话。意思是说:你不必担忧前路没有知心的朋友,因为天下的人都会认识你的。这两句话,既是安慰朋友,也是自我激励。王昌龄在仕途上屡遭挫折,但他并不灰心丧气,仍然积极进取。他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去做,就一定会得到别人的赏识和认可。这种积极乐观的精神也正是他成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一句“不知今日到何处,明月相随我伴行”,则是全诗的重点部分。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不知道今天的行程走到什么地方了?但是,明亮的月光会一直陪伴着我前行。这里的“不知”并不是真的不知,而是一种反问的语气,表达了他对未来的迷茫和期待。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清新自然。通过对淮安美景的描绘和对友情的赞美,以及对未来的思考,展现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豪放风格和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