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黎生下第还蜀

黍离不复雅,孔子修春秋。
扶王贬吴楚,大法加诸侯。
妄儒泥于鲁,甚者云黜周。
大旨既已矣,安能讨源流。
遂令学者迷,异说相交钩。
黎生西南秀,挟策来东游。
有司不见采,春霜滑归辀。
自云喜三传,力欲探微幽。
凡学患不彊,苟至将焉廋。
圣言简且直,慎勿迂其求。
经通道自明,下笔如戈矛。
一败不足衄,后功掩前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黎生下第还蜀》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诗作,以其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深邃的哲理内涵著称于世。以下是对这首文学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送黎生下第还蜀》的作者是欧阳修,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学者,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巨匠。他的文学成就涵盖了散文、诗歌、词赋等多个领域,尤其以诗歌闻名于世。在文学史上,他的诗作不仅数量丰富,而且质量上乘,深受后人所推崇。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文学地位无可动摇。
  2. 原文节选:诗中“黍离不复雅,孔子修春秋”,表达了作者对孔子修订《春秋》的感慨,认为孔子的伟大在于他能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并修复古代的礼仪与文化。
  3. 思想内涵:“扶王贬吴楚,大法加诸侯”,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的政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指出政治上的偏颇和不正会导致国家的法律和秩序混乱。
  4.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方面,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展现了复杂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社会批判。
  5. 社会影响:《送黎生下第还蜀》自问世以来,一直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之一。它的广泛传播和研究,不仅增进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

欧阳修的这首《送黎生下第还蜀》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成就,而且在思想上也体现了深刻的洞察力。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敏感捕捉,还能体会到作者在面对个人困境时的豁达与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