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离不复雅,孔子修春秋。
扶王贬吴楚,大法加诸侯。
妄儒泥于鲁,甚者云黜周。
大旨既已矣,安能讨源流。
遂令学者迷,异说相交钩。
黎生西南秀,挟策来东游。
有司不见采,春霜滑归辀。
自云喜三传,力欲探微幽。
凡学患不彊,苟至将焉廋。
圣言简且直,慎勿迂其求。
经通道自明,下笔如戈矛。
一败不足衄,后功掩前羞。
【注释】
黍离不复雅:指《诗经》中的《駉》、《甫》、《鸱》、《狼》等诗,都是以兴比方式表达忧世伤时之情。孔子修春秋:指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修订《春秋》。扶王贬吴楚:指汉代刘歆根据儒家的正统思想而将战国时期的楚国、齐国、晋国、秦国等诸侯列入“六国”之中。大法加诸侯:指西汉董仲舒在天人感应思想基础上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妄儒泥于鲁:指汉代董仲舒在天人感应思想基础上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甚者云黜周:指东汉班固在编订《汉书·五行志》时,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解释《尚书》《春秋》中关于灾异和人事的记载。《尚书》:“惟十有三月朔日,有食之,既,告于帝。帝乃命东作,曰:‘吁,咨尔殷民。今予命尔全甲。”’《春秋》:“冬,十月庚午,公败绩于匡。”孔颖达注:“此皆灾异之文。”
大旨既已矣:意即大义已经明确。安能讨源流:意为又怎能去探求源流呢?
遂令学者迷,异说相交钩:意为于是使得学者迷惑不解,各种说法相互纠缠不清。黎生西南秀:指东汉末年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史学家和思想家王充,字仲任(一说字伯厚),山阳南平县(今河南省南阳县)人。
挟策来东游:指王充带着自己的著作来到洛阳,以求得到朝廷的认可。
有司不见采:意即有关部门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春霜滑归辀(qiū):比喻王充的著作在当时未能受到重视或认可。
自云喜三传:意即他自己认为《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合称“三传”)是他所喜好的书籍。
力欲探微幽:指王充力求深入探索事物发展变化的奥妙道理。凡学患不彊:意即学习的人应该力求强盛,才能取得成就。苟至将焉廋(shǔ):意即如果不努力追求进步,最终会一事无成,被埋没掉。
圣言简且直:意即孔子的言论简明扼要而直接明了。慎勿迂其求:意即不要过于迂曲地去探求它的意义。
经通道自明:意即经文的道理是明白清楚的。下笔如戈矛:意即写作时文笔犀利有力如同使用兵器一样。
一败不足衄(nuò),后功掩前羞:意即一次失败并不值得耻笑,因为后来还有成功的机会可以弥补前面的过失。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诗人通过讽刺那些拘泥于古训而不知变通的人,表达了对这种保守僵化思想的不满与愤慨。
首联两句为第一层。上句写人们对于《诗经》中《駉》、《甫》、《鸱》、《狼》等诗的不理解;下句则是指孔子在编修《春秋》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这两处都用了“不复”、“未详”等词语,说明人们对于经典的看法并不是十分正确。这两句话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
颔联为第二层。上句写汉朝刘歆根据儒家的正统思想而将战国时期的楚国、齐国、晋国、秦国等诸侯列入“六国”之中;下句则是指西汉董仲舒在天人感应思想基础上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两句分别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和文化观念的特点。
颈联以下为第三层。上句写汉代学者们为了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而争论不休,互不相让;下句则是指东汉班固在编订《汉书·五行志》时,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来解释《尚书》《春秋》中关于灾异和人事的记载。这一部分集中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和文化观念的特点。
尾联为第四层。上句写由于当时主流思想的影响,使得学者们陷入了困惑之中;下句则是指东汉末年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史学家和思想家王充,他在面对各种学说时能够保持自己的立场,不被其所迷惑。这一部分则是对作者本人的一种自赞和表白,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主流思想对个人的影响程度之大。
这首诗通过对当时社会主流思想和文化观念的描绘,揭示了它们的特点和影响,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些观点的不满和批判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