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岁晚

不拟残年住秣陵,摩挲蜡屐笑平生。
茫茫去雁云千里,渺渺疏钟雨一城。
天地无情催岁月,古今何物是功名。
梅边且喜春风近,痛饮挑灯坐到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金陵岁晚》是宋朝诗人黎廷瑞所作的一首诗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原文、作者信息及其背景:

  1. 作品原文
    不拟残年住秣陵,摩挲蜡屐笑平生。
    茫茫去雁云千里,渺渺疏钟雨一城。
    天地无情催岁月,古今何物是功名。
    梅边且喜春风近,痛饮挑灯坐到明。

  2. 作者信息

  • 黎廷瑞,宋代诗人,具体生卒年不详。
  1. 创作背景
  • 此诗反映了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人生、时光流逝的思考与感慨。
  1. 诗歌赏析
  • 首联“不拟残年住秣陵,摩挲蜡屐笑平生。”表达了诗人不愿在晚年仍居在繁华的金陵(今南京),而是选择在自然中寻求内心的平静。
  • “茫茫去雁云千里,渺渺疏钟雨一城。”描述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去向远方的雁群和悠扬的钟声构成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 “天地无情催岁月,古今何物是功名。”反映了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
  • 末联“梅边且喜春风近,痛饮挑灯坐到明”则展现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依然享受生活乐趣的情景。
  1. 作品影响:《金陵岁晚》作为宋代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与艺术风格,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它展示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金陵岁晚》不仅仅是一首描写景物、表达感情的诗篇,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考。读者在欣赏这首诗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宋代文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文化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