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木犀

玻璃剪叶。
点缀黄金屑。
雅淡幽姿风味别。
翠影婆娑弄月。
秋光占断江南。
清香鼻观先参。
一朵折来和露,乌云髻畔斜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清平乐·木犀》为宋代词人陈与义所作,是一首描绘中秋时节江南风光和对国家命运忧虑的词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

  1. 作者介绍: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生于宋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他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的主要贡献是在诗歌方面。

  2. 作品原文:《清平乐·木犀》
    黄衫相倚。翠像层层底。
    八月江南风日美。异彩山腰水尾。
    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
    无住庵中新事,一被唤起幽禅。
    陈与义通过这首词展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精神和对家国的深沉情感。以下是一些对该作品的具体分析:

  3. 历史背景:该词创作于公元1137年,正值南宋初期,当时金兵攻陷汴京,陈与义被迫离开家乡开始了南渡的流亡生活。

  4. 词中意境:词的上片写景,以明月高树和水沉烟冷来描绘中秋佳节的江南风光,下片则是咏桂,由花小香浓着笔,写出了桂花浓郁芳香的特点。整首词充满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5. 艺术特色: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碎剪黄金教恁小,都著叶儿遮了”中的“黄金”和“叶儿”,寓意深远,富有诗意。

  6. 文化价值:作为宋代文人的作品,《清平乐·木犀》不仅展现了作者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宋代诗歌的重要文献之一。

《清平乐·木犀》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和表达作者情感的词作,更是一首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它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同时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