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登接山堂 其一

鹫峰游屐少,我独住多时。
僧护翻经石,猿攀啸月枝。
地寒春到晚,山远梦归迟。
尚被浮云误,吾心信自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再登接山堂 其一’是宋代卢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居住的山中环境的深刻感受,以及在孤独中对自然的感悟和心灵的寄托。下面将详细分析此诗:

  1. 作品概述
  • 作者与背景:卢襄,宋朝人,生平不详,有诗作流传。诗作《再登接山堂 其一》创作于宋哲宗绍圣年间,具体时间难以考证。
  • 文学价值:此诗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体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独到观察和情感体验,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诗:鹫峰游屐少,我独住多时。僧护翻经石,猿攀啸月枝。地寒春到晚,山远梦归迟。尚被浮云误,吾心信自痴。
  • 翻译:鹫峰游览的次数很少,我独自住在这里很多天。僧人守护着翻经石,猿猴攀爬着月下的树枝。地面寒冷春天到了晚上,山太远了梦中归来也很慢。还被浮云所欺骗,我的心意相信自己是痴。
  1.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诗中的“鹫峰游屐少”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静谧与孤独感;“我独住多时”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沉思;“僧护翻经石”和“猿攀啸月枝”则生动地描绘了山林间的宁静和生动。
  • 情感抒发: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仰之情。同时,“尚被浮云误”一句也反映了诗人对世事的无奈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哲理思考:诗中透露出的“吾心信自痴”反映了诗人对自我的认识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这既是对个人心理状态的反映,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内涵。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宋哲宗时期,政治较为动荡,社会氛围复杂多变。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的心情也显得格外沉重。
  • 个人境遇:诗人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暂时离开了官场生活,选择在山林中隐居,以寻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这种经历使得他在诗中更多地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深思。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鹫峰”、“僧护翻经石”、“猿攀啸月枝”等意象,将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紧密相连,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 对比手法:“地寒春到晚”与“山远梦归迟”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远方的思念;“尚被浮云误”与“吾心信自痴”的对比,则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认知与内心的坚定。

《再登接山堂 其一》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个蕴含深远哲理的艺术载体。它不仅展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背景。对于喜爱中国古典诗词的朋友,深入了解并欣赏这类作品,无疑能增加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和兴趣,也能更好地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