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毛耳翁之湘南

湘草碧于水,王孙尚此留。
一身行万里,双鬓集诸愁。
月落岳云曙,龙逃海雨秋。
可能无事业,相见竟悠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毛耳翁之湘南》是宋代诗人谢翱的作品,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忧郁的湘江边景色。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1. 作者介绍
  • 谢翱(1249年—1295年),字皋羽,号四壁山人,又号晞发道人。他是中国南宋末年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史学家。他的诗歌多表现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谢翱的诗风以沉郁顿挫、感慨深沉而著称,其作品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和推崇。
  1. 诗歌原文
    湘草碧于水,王孙尚此留。一身行万里,双鬓集诸愁。月落岳云曙,龙逃海雨秋。可能无事业,相见竟悠悠。

  2. 诗歌解析

  • 湘草与王孙:诗中的“湘草碧于水”,形象地描绘了湘江两岸茂密的草绿色如水一般清澈,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而“王孙尚此留”则表达了一种留恋之情,王孙即贵族子弟,这里指的是诗人自己或其友人,他们选择在湘南停留,不愿匆匆离去。
  • 一身行万里:“一身行万里”形容行者远行万里,表达了旅途的艰辛和孤独。这里的“一身”不仅指身体上的劳累,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挣扎和不安。
  • 双鬓集诸愁:“双鬓集诸愁”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因长途跋涉而产生的忧愁和疲惫。这不仅仅是身体的疲劳,更多的是心灵的煎熬,是对远方未知生活的担忧和恐惧。
  • 月落岳云曙:这句描绘了夜晚的景象,月亮落下后,天空逐渐明亮,给人一种新的希望和开始的感觉。然而,这也预示着新一天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 龙逃海雨秋:这里使用了“龙逃”这一意象,形象地表现了秋天海雨带来的凄凉和萧瑟。这种自然景象与诗人的心情相呼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 可能无事业,相见竟悠悠:最后的两句则是对人生哲理的抒发,表达了一种对于事业成就的不确定感和对于人际关系的无奈。这种表达既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也展现了他对未来的迷茫和期待。

《送毛耳翁之湘南》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深层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感受。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远方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这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难得的艺术珍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