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房疥壁

松树落钗股,晓行犹见灯。
圆亭方井水,老寺少年僧。
涧响夜疑雨,云寒春欲冰。
山僮错相认,应道我来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僧房疥壁》是宋代诗人谢翱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

  1. 作者背景
  • 谢翱:宋建宁浦城人,字皋羽,一字皋父,号宋累,又号晞发子。他的生活经历丰富而复杂,曾为文天祥参军,后因文天祥兵败而避地浙东。其一生多坎坷,但始终秉持着高洁的情操和深厚的文学造诣。
  • 创作时间:《僧房疥壁》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以及诗人的个人情感。
  1. 诗歌原文
  • 松树落钗股,晓行犹见灯。
  • 圆亭方井水,老寺少年僧。
  • 涧响夜疑雨,云寒春欲冰。
  • 山僮错相认,应道我来曾。
  1. 诗句解析
  • 松树落钗股:这句诗通过“松”和“钗股”两个意象的结合,营造出一幅清晨山寺中松树下残烛摇曳的画面,传达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凄凉的氛围。
  • 晓行犹见灯:描述了诗人在清晨行走时,仍然可以看到寺庙中灯光闪烁的情景,表达了一种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 圆亭方井水:通过对寺庙建筑的描述,展现了寺庙中的清幽与宁静,同时“圆亭方井水”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澄澈。
  • 老寺少年僧:通过“老寺”与“少年僧”的对比,反映出世事变迁与人生沧桑,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涧响夜疑雨:以“涧响”作为听觉意象,营造出夜晚山涧传来的雨声,似乎连夜晚的雨都带有了一种忧郁的气息,增添了诗歌的层次感。
  • 云寒春欲冰:通过“云寒”与“春欲冰”的描写,表达了季节更迭带来的寒冷之感,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冷漠。
  • 山僮错相认:这里的“山僮”可能是山中的童子或是其他村民,而“错相认”则表达了诗人与当地居民之间的误解或疏离感。
  • 应道我来曾:以疑问句结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曾经到来过此地并留下痕迹的一种假设性认知,同时也透露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留恋。

《僧房疥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了解宋代诗歌特色和谢翱个人情感世界的重要窗口。它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与理解,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